您现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心灵家园 > 心灵讲堂 > 正文

【心科普】社交媒体时代的 孤独解药:重建阿德勒式“社会兴趣”

来源/作者:王钧玥 浏览次数:() 发布时间:2025-04-23

凌晨三点,宿舍的床帘透出微光。  

你刚给第20条短视频点了赞,微信里却找不到一个能倾诉失眠的人;朋友圈的九宫格美食照片下,整齐排列着30个“羡慕”表情,而真实的你正嚼着冷掉的外卖。

一、被困在“点赞社交”的孤岛

这代年轻人正经历一场诡异的“社交分裂”:

· 线上热络,线下失语500人的微信群里妙语连珠,却在食堂偶遇同学时低头狂刷手机;

· 人设通胀,真实通缩微博小号写满无人知晓的焦虑,大号却持续输出“岁月静好”的九宫格

· 云端自救,人间失温收藏了100篇心理自救文章,却记不清上次和室友吃火锅是哪天;

阿德勒曾说:人的孤独感,源于社会兴趣的枯萎。而在社交媒体时代,这种枯萎正被美化为赛博自由

社会兴趣:是个体心理学(Individual Psychology)的核心概念之一,指个体对他人、社会群体的天然关怀和联结感,以及与他人合作、为集体福祉贡献的倾向。阿德勒认为,社会兴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,也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。

二、社交媒体如何肢解“社会兴趣”?

1. 多巴胺陷阱:刷短视频的慢性中毒

在你刷短视频时,大数据算法不断推送“比你略优”的参照系——专升本成功的学长、旅行的闺蜜、创业的同龄人——让我们在“比较-焦虑-更疯狂刷屏”的循环中沦为数据劳工。每一次点赞带来的多巴胺,都像电子吗啡,短暂麻痹后留下更深的空洞。

2. 虚拟人设:自我物化的终极反噬

朋友圈的“精致人设”本质是一场高杠杆的虚假繁荣:肌肉线条靠三天脱水硬撑,读书感悟是豆瓣热评的复制粘贴,连“松弛感”都是精心编排的表演。这场“社交次贷”的泡沫终将破裂:当现实再也无法兑付人设的利息,崩塌的不仅是滤镜,更是自我认同的根基。

3. 被动社交:围观即参与的幻觉

每天2小时刷短视频,以为在关注他人生活,实则被驯化成“社交NPC”。某大学研究指出:被动浏览社交媒体超2小时,真实社交意愿下降。我们像便利店24小时亮灯的关东煮,看似热闹,实则孤独翻滚。

三、用阿德勒的“社会兴趣”重建联结

1.“指尖社交”到“体温社交”

· 关闭朋友圈小红点,把刷手机的30分钟换成30分钟书,让大脑在书的海洋里得到片刻宁静;

· 参与校园流浪猫窝搭建,木头的触感比美颜滤镜更真实。

2.社交断舍离

· 卸载1个让你焦虑的APP;

· “时间冲突”“健康原因”优雅退出无效饭局

· 退出5个僵尸群。

阿德勒的智慧始终锋利:“人的价值,存在于对共同体的贡献之中。”社交媒体的洪流中,我们需要的不是彻底断网,而是保持清醒:别让点赞成为共情的代餐,别让关注列表偷换真实的拥抱,别让虚拟人设吞噬血肉的温度。


初审:王钧玥

复审:张晗旭

终审:逄伟


友情链接